新华社济南5月2日电(记者张武岳)每年4月,山东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大黑山岛,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候鸟保护环志站的科研人员,在岛上“寻找”候鸟的踪迹,并为它们戴上“身份证”。
(资料图片)
在大黑山岛西南角的一处水塘旁边见到韩雪涛时,他身穿一身迷彩服,一只手轻轻握住刚刚捕获的翠鸟,另一只手接过同事递过来的小金属环。这些金属环上标注有统一编号,韩雪涛用小钳子将其固定在翠鸟的腿上,记录好编号信息后,将鸟放飞。
围绕着水塘,工作人员布设了一圈挡网。挡网的纤维柔软细密,网孔较小。当有鸟类飞向水塘饮水,不小心撞到网上后,就会被松垮的网兜住,环志之后鸟儿被放飞。
在位于山东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大黑山岛,候鸟保护环志站的韩雪涛(右)和张云洲对捕获的鸟进行环志(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环志工作本身并不复杂,掌握候鸟习性和捕鸟窍门后,效率就会大大提升。”韩雪涛对记者说,鸟儿戴上金属环后,未来世界上任何一个环志中心通过这个金属环上的编号,就能解读出这只鸟的迁徙时间、路线、停歇地、繁殖地等信息。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迁徙候鸟种类多、数量大、历时长。长岛各岛屿散落于渤海海峡,正处于这条通道上。得益于近年来长岛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候鸟愿意在此停留歇脚,补充能量,这也为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位于大黑山岛的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是山东最大的鸟类环志站,也是中国重要的猛禽环志站之一。从1984年开展鸟类环志工作至今,30余万只候鸟在这里戴上“身份证”,其中包括迁徙猛禽8.6万只,留下弥足珍贵的迁徙信息。
环志站工作人员张云洲对记者说,环志除了可以了解观测鸟类行踪外,还可从中获知迁徙路途中的生态环境状况,为开展相关环保举措提供参考。
环志还可预警禽类重大疾病。比如禽流感,可能随着鸟类的迁徙传播,环志的同时,还会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给鸟做羽毛、粪便、血液的检测,检测鸟身上是否带有流感病毒。
张云洲是个只有一年环志经验的新人。“听前辈们说,你不可能从一年的鸟类环志过程中,就认识所有的鸟类。鸟类环志的过程,就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的积累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候鸟环志始于1899年的丹麦,中国的鸟类环志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我们采取的‘广撒网’式环志方式,还是较为基础的,也面临效果有限、效率较低的现状。”韩雪涛对记者说。相关数据显示,环志站再次回收的环志鸟不足放飞数量的千分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人员们也期待环志工作拥有更多“黑科技”加持,变得更加准确高效。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