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继烧烤后,淄博代购也火了比较关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具体是什么情况吧!
1、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资料图片)
2、自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一股“反向代购”的潮流应运而生。
3、3月下旬,深圳居民艾琳准备到香港与朋友聚会。由于每隔半个月就会赴港一次,因此她延续了几年前的香港代购“副业”,这天她如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代购的推文。但让她感到奇怪的是,这次后台询问代购事宜的,更多是来自香港本地。艾琳晒出多张自己与顾客的聊天记录,记者留意到,都是在港人士需要其帮忙代购深圳连锁餐饮店糕点、奶茶等食品的需求。
4、艾琳这才知道,在两地通关之后,“反向代购”渐渐火了。所谓“反向代购”指的是替在港人士代购内地食品或物品。可以看出,代购风潮已悄然转变,从过去替内地旅客代购香港产品,到如今反向购买内地产品。
5、事实上,在这波“反向代购”兴起之前,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货的“反向海淘”热潮已经从海外华人华侨群体间扩展到更广泛的外国人群体。
6、记者了解到,“反向海淘”购买的商品也从零售、饮品、服饰拓展到各类新奇小家电、数码产品等。如今,人们网购中国货的热情空前高涨,与前几年国内兴起的海淘潮流相映成趣。
7、反向购买国货的潮流是如何兴起的?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消费新趋势?
8、美食“反向代购”兴起,味蕾串联粤港情怀
9、近期,社交平台上不断涌现“反向代购”的帖子。记者留意到,经反向代购者们传递到香港的热门商品五花八门,包括鸭脖等零食、奶茶、国内连锁网红店糕点等。
10、3月中旬,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已一个月有余。常住香港的95后宝妈蔡蔡偶然了解到“反向代购”,就在自己的社交上发了第一条推文,询问香港的网友是否有代购需求。“其实最早也是因为看到那条一点点代购回港的推文,才知道有深港‘反向代购’的需求。”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与内地通关之后她本来想做香港代购,但做了几天发现下单的人并不多,这才决定转型做“反向代购”。
11、从本月19日算起,蔡蔡做了近9天的“反向代购”,每次都有十几张订单,“反向代购”的糕点店从一家拓展到三家,奶茶也有三家可供选择,她的代购业务还包括购买烧烤等熟食。
12、成为兼职代购还不到一个月,蔡蔡的代购业务迅速拓展,前来询价的人越来越多。她告诉记者,扣除交通费后,送货一天大概能有200港元收入。“虽然收入不高,但也总算有一些家用贴补。”蔡蔡表示,随着天气开始升温,为了让顾客能有更好的饮食体验,她还特意配备了冷藏箱和保温箱进行配送。
13、跟蔡蔡类似,许多从事“反向代购”的人士都不是职业代购,很多只是因为个人生活、工作原因等经常往返港深两地,并在得悉港人的购物需求后萌生了带货的想法。
14、深圳居民小蕊与男友常居深港两地,因此她经常在深港两地走动。通关之后,小蕊都会在出发去香港的前一天,在社交平台上写一条关于“反向代购”的推文。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每次接单后她都是手提过关,但一次最多只能带4至5单,“因为香港地铁费用高,做‘反向代购’其实并不赚钱。每次收入100多港元只能贴补路费,更多是与人方便。”
15、“最近深港两地出现的‘反向代购’火爆,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市场现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香港与广东同宗同源,作为大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共同的饮食文化偏好,不管在哪儿,舌尖味蕾所唤起的乡情记忆是南粤居民都割舍不掉的情怀。其次,随着一码通深港通关全面实施,深港两地过境变得十分便捷,大湾区融合发展融合趋势,也在最基本的生活层面开始运行。
16、任志宏认为,伴随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反向代购”客观上反映了内地产品的质量得到了部分香港居民的认同,“目前还只是局限于网红类食品类快消类产品,下一步可能会传递到生活居家类相关产品类别,以及在内地尤其是大湾区制造的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也给我们的生产厂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市场信息。”
17、其实除了反向代购食品和饮品,近日一部分发帖人还拓宽了自己的业务——淘宝网购代收和代退货。上述退货服务是指,给在港人士在通关前购买的货品办理退货。Ruby是一名跨境学童的母亲,此前因为每天都要来往深港,顺势做起了“反向代购”。但随着天气升温,Ruby逐渐将业务的重心转向代收退货。收退货的品类多样,既有服装、鞋类,也有佩戴饰品、药物等,而收取代收换货费用从每件9元到20元不等,跟“反向代购”价格类似。
18、“随着内地电商行业发展,港人购物的渠道增加,内地商品的优势逐渐显现。”Ruby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之所以转型业务,也是看到通关后很多人有退换货的需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内地制造商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港人的欢迎。
19、对此,任志宏表示,商品消费热潮受国货崛起和新国潮的影响,再者是因为同样的产品类别两地商品存在差价。而且无论是代购还是要退换货品,都能简单实现。“由于深港两地硬联通基本做到无缝衔接,香港交通尤其是地铁沿线非常便捷发达,部分民众简单捎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任志宏说。
20、“反向海淘”成新风口,折射中国制造优势
21、随着中国制造的质量和价格优势日渐凸显,“反向海淘”也变得火热,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在国内电商平台购买“中国货”。
22、与“反向代购”类似,最先吸引消费者“反向海淘”的源头往往是饮食文化偏好。有身在海外的华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反向海淘的“战果”,在食物方面就有面食、各式调料和火锅底料、坚果、辣条等小零食。“海外同一品牌的食物跟国内买的味道没办法比,始终更加喜欢国内出品的食物。”在美国波士顿居住的小风告诉21记者,为了节省运费,他会与同区域的网友一起拼单。
23、其实在食品之外,记者观察到,越来越多在海外的消费者选择海淘中国产的各种新式家居生活用品。
24、吸引消费者的“中国货”,首先具有稀缺性。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居民谷小姐告诉记者,由于大学时读的是园艺专业,她一直保留着园艺种植的兴趣,但在国外很难买到园艺用具,所以她一直从国内海淘园艺产品,如各类小铲子、电动喷壶等。此外,谷小姐表示,她对于国内的宠物小玩意特别感兴趣,比如猫爬架等。这些宠物用具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这些商品都是国外没有的。
25、“其实像是药物保健品、化妆品,服饰以及甲油胶等,都是客户主要下单的品类。”专注澳洲市场的国内集运公司众递集运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使用习惯不同,很多在国外的华人仍倾向于用中国货,而且同类产品国内可供选择的品类也更多,这些都是“反向海淘”越发受欢迎的原因。
26、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向海淘”的兴起,一是出于习惯,在国内生活多年养成的习惯对国内物品有青睐感;其次,相对很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品,中国商品性价比很高,极具吸引力。此外,“反向海淘”购买的物品种类越来越多,加之国潮品牌涌现,都说明中国制造的商品竞争力逐渐增强。
27、除了在国外的稀缺产品,消费者还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产品的功能性上。例如国内的智能家居等技术升级型产品,近年来也开始在国外流行。
28、加拿大留学生Sammi告诉记者,自己就曾买过国内生产的多功能榨汁机、无线除螨仪和扫地机器人,吸引她的不外乎是小家电丰富的功能以及高性价比。
29、住在硅谷的Sunny在国外生活已有七年,去年第一次体验“反向海淘”,购买了尿布垃圾桶以及各种婴儿连体衣、防水帽、车挂包等新生儿用品。Sunny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尝试“反向海淘”,最开始是因为那段时间一直在研究购买能够隔味的功能性垃圾桶。她发现,若想要在国外超市买到较为满意能够起到隔味效果的垃圾桶或垃圾袋,价格往往偏高,而价格稍微便宜的,使用效果却不好。她突然想起之前在国内用过效果不错的一款智能垃圾桶,苦于在国外找不到同款,这才决定“反向海淘”。
30、让Sunny感到惊喜的是,邮寄过来的国产智能垃圾桶包装严密,使用效果也如预期中的好,性价比很高。“从下单到取货,用了不到一个月,拼团价格也非常便宜,一共8件商品的邮费才150元人民币。”
31、在新经济、新消费习惯的催化下,近几年,兼具智能化、个性化等特点的小家电正逐步成为家电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中国小家电行业市场规模整体上涨趋势明显,五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8.72%,预计到2023年,中国智能小家电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24亿元。
32、资深家电产业观察人士刘步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有明显提高。以家电行业为例,过去中国制造的家电被外国人常年贴上“质次价廉”的标签,但是今天,像海尔、海信等头部企业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通过它们改变了对中国家电产品的传统看法,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消费者热衷于“反向海淘”。他认为,“反向海淘”的走红体现出中国制造在全球地位的持续提升,未来,海外市场的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还将会进一步增强。
33、还有分析认为,跨境电商在中国的加速崛起是“反向海淘”火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自去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以来,跨境电商这一新型贸易形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面向海外消费者的直播带货等新的推广形式,也带来了新的跨境电商热潮。
34、对此,张周平认为,“反向海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其背后的消费人群数量和消费能力都在提升。他预计,RCEP生效后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契机,也会成为“反向海淘”进一步增长的动力。
以上就是继烧烤后 淄博代购也火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